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学术资讯 > 正文

深入领会全过程人民民主

时间:2025-11-12 17:28:20 来源:中国学术网 评论:0 点击:

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。”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,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其鲜明的人民性,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。这一重大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,深刻回答了“民主为了谁、依靠谁、如何实现”的根本问题。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就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”进行集体学习,“要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,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”这一理论再次凸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价值。

一、理论根基: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中华优秀政治传统的融合创新

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,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立场,同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精华,实现了理论逻辑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。马克思主义认为,民主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解放的政治形式,是“人民当权的政治制度”。马克思在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》中指出:“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,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。”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。列宁进一步强调:“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,一种国家形态。因此,它同任何国家一样,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,这是一方面。但另一方面,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,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。”这些经典论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理论基石。

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。《尚书》有云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《孟子》提出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”这些思想虽产生于封建时代,但其“以民为本”的核心理念,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具有内在契合性。中国古代的“谏议制度”“乡绅自治”等实践,也体现了朴素的民主参与意识。这种融合创新,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,又蕴含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。

在理论逻辑上,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价值论的统一。“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、也是历史的见证者,既是历史的‘剧中人’、也是历史的‘剧作者’。”这一论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,而且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民主政治领域,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、民主协商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。

二、核心要义:人民性五维一体的理论体系

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,集中体现为“民主选举体现人民意志、民主协商凝聚人民智慧、民主决策反映人民意愿、民主管理依靠人民力量、民主监督保障人民权益”五维一体的理论体系,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、内涵丰富的制度框架。

其一,民主选举体现人民意志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首要环节。从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到全国人大代表间接选举,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,从选民登记到投票计票,我国选举制度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人民意志的充分表达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94.5%,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,真正实现了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。其二,民主协商凝聚人民智慧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独特优势。从政党协商、人大协商、政府协商、政协协商到人民团体协商、基层协商、社会组织协商,我国形成了多层次、制度化的协商民主体系。特别是在基层实践中,“有事好商量”已成为群众的口头禅。其三,民主决策反映人民意愿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关键环节。从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期间累计收到超过100万条网民建议,到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、累计收到42.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建议,我国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“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”的民主原则。其四,民主管理依靠人民力量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实践基础。从浙江“枫桥经验”到北京“接诉即办”,从上海“一网统管”到广东“数字政府”,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、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,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。其五,民主监督保障人民权益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制度保障。从党内监督、人大监督、民主监督、行政监督到司法监督、舆论监督,我国形成了全方位、多层次的监督体系。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监督,确保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。

三、实践路径: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发展道路

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,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,更落实到新时代政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中,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实践路径。

坚守党的领导、人民当家作主、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根本要求。在实践中,党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,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,领导人民当家作主,确保民主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。

坚持“两个结合”,推动民主制度创新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动力源泉。从把民主选举、民主协商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贯通起来,到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结合,从创设“全过程人民民主”这一重大理念,到建设“接地气、聚人气、提正气”的基层民主实践平台,都体现了制度创新与人民需求的紧密结合。

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实践导向,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的实践要求。要将人民满意度作为检验民主质量的最高标准,从“12345”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到“互联网+督查”平台,从“领导留言板”到“民生项目代表票决制”,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拥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近期,全国各地推行的“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”,让人民群众成为民生项目的建议者、决策者、监督者和受益者,正是这一导向的成功实践。

四、结语

“民主不是装饰品,不是用来做摆设的,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。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,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时代升华,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,是中国共产党民主理念的生动体现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,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,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程序化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需求,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(作者: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瑞)

相关热词搜索: